【解說】將燃料電池技術與太陽能相結合的儲能環保路燈、自動分類的智能垃圾桶、通過傳感器和智能程序控制的動態智能澆花器、再也不會刺激皮膚的防蚊艾草膏……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些“高科技含量”滿滿的創新作品是出自上海一群“00后”之手。
10月27日,在2019年“臨港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審答辯環節上,近百位決賽入圍者共展示了60件科學創新作品,并就設計思路、作用原理、研發過程等進行了現場答辯。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高一的張彥欣參賽的作品是將燃料電池與太陽能相結合,改善路燈的儲能過程,使路燈的能源損耗降低,實現低碳環保的目的。他向中新網記者闡述了他選題參賽的初衷。
【同期】(參賽學生 張彥欣)我平時就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非常感興趣,同時通過上海交大的新能源實驗室了解了燃料電池的新技術,就想到可以對路燈這種最常見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如果這種低碳環保技術能夠在路燈上得以應用,將為能源節約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解說】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明珠小學的三位四年級同學則因為夏天飽受蚊蟲叮咬而研制出了新型艾草乳膏劑。
【同期】(參賽學生 王寧馨)在整個研制過程中,使用了無水乙醇提取、蒸餾和質地改善等實驗環節,還使用網絡和書籍查閱知識,并請教了相關專家。
【解說】大賽承辦方臨港創新管理學院的對外負責人徐天雷表示,參賽的青少年不僅表現出了較高的科學素養和科研動手能力,同時能夠進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讓人欣喜。
【同期】大賽承辦方臨港創新管理學院的對外負責人 徐天雷 此次參賽的作品不僅包含了智能科技,同樣也有社會調研、創意創想。他們的作品很有驚艷感。
【解說】據了解,此次“臨港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依托臨港地區作為每年度“全球諾貝爾科學家論壇”永久舉辦地的優勢,為提升上海青少年科學素養與創新意識而策劃舉辦。
據悉,大賽期間還將開展各式主題夏令營、大咖座談會、創新導師結對儀式等系列活動。大賽組委會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親自為獲獎的小選手們頒獎,并有機會現場聆聽世界頂尖科學家講座,與科學零距離接觸。
樊中華 徐明睿 郁玫上海報道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徐明睿